在1960年代,潘汉典翻译了十余个国家的宪法,其中包括《摩洛哥宪法》、《索马里宪法》和《日本国宪法》等。
换言之,若未经成熟的试错,即得出所谓的经验而盲目推广,不仅有违试错式改革的初衷和目的,而且极易造成改革部署的混乱,徒增改革成本和破局风险。从上世纪末的司法体制改革部署,到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的若干试点方案,都体现了司法体制改革的试错式路径。
观诸当前改革的若干改革方案,在字面上有意无意地绕过独立司法、司法终局性,以及宪法实施对司法权及其运行的根本保障等司法基本规律,在政治正确的牵引下不触及问题实质,在文字层面兜兜转转,未免有以制度自信掩饰思想僵化的嫌疑。仅是在纸面上进行兵棋推演,便贸然推开,又再追求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经验在全国推广,这样的试错路径着实令人担忧。近期一些地方出现了法官检察官扎堆离职的现象,其缘由之一便是这种闭门决策耗尽了他们对改革的正向预期。上述部门作为被改革的对象,当然可以参与改革方案的讨论和设计,却不应成为改革规则的实质主导者,避免因其自身利益牵连而影响改革方案的公正性,限缩了改革决策所应具备的宏观视野,也避免在实践中拆东墙补西墙、猴子掰玉米式的恶性循环。再如,《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扩大了以往党内法规对领导干部的界定,为其划定了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红线,虽有助于排除对司法的非法干扰,但因在制度设计上想当然地将各级司法机关和党委政法委置于一个超然于各种利益羁绊和人情世故的地位,该规定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境亦不难预见。
然而,在当前改革的决策和执行过程中,似乎偏重强调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政治正确的桎梏下画地为牢,忽视了回归司法基本规律。司法体制牵涉面甚广,牵扯利益甚众,政策导向与法律导向相互交织,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不可率尔操觚,必须经过审慎试错。阅卷时,我发现有两张答卷的字迹相似。
我认真地比较了二者的书写习惯特征和书写材料特征,基本可以认定是同一人所写。他回答说来了,但是神态很不自然。今天我们讨论了刑事错案问题。然后,我又让他回忆看过的美国电影或电视剧中有关法庭审判的场景,也观察他的行为反应特征。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不禁问道:为何弄虚作假在我国如此泛滥,以致于高等学府也难保清白?于是,我就联想到一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小事。我问他,你知道我为什么问你这个问题吗。
下课时,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他犹豫了一下,回答说来了。假如同学们在学校里就习惯了弄虚作假,那么毕业以后去做法官、检察官或者律师,也弄虚作假,那可就是很大很大的事情了。其他同学,有的在悄悄议论,有的看上去一头雾水。
今年春季,我给本科生讲《证据法学》。在这种大班课堂上,我认不清学生,所以这随堂小测验也具有考勤的功能,而且是我给学生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我又问他上次坐在哪里,旁边坐的是谁。你有事,或者不喜欢我的课,完全可以不来,但是不该弄虚作假。
我说,既然你已经知道了,那就不需要我举证了吧?他使劲点了点头。他有些窘迫地点了点头。
在那些错案中,我们经常看到办案人员弄虚作假的情况。那天,我正好带了两本《法学家茶座》(第44辑),卷首语是我写的大学教师应该讲什么(我主张应该讲真话),就送给了那两位学生——不是奖励,而是希望他们在十年之后依然记得今天发生的事情。
这说明有一个学生代替另外一个没来上课的学生写了答卷。近日,复旦大学宣传片涉嫌抄袭一事闹得沸沸扬扬。更为重要的是,我发现他在回答这些回忆问题时表现出来的却是分析问题的行为特征,因此我推断他是在编假话,而这也验证了我关于代答卷的判断。以前在课堂上,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他的回答不太顺畅,同学中响起阵阵笑声。他有些窘迫地点了点头。
我又问他上次坐在哪里,旁边坐的是谁。假如同学们在学校里就习惯了弄虚作假,那么毕业以后去做法官、检察官或者律师,也弄虚作假,那可就是很大很大的事情了。
近日,复旦大学宣传片涉嫌抄袭一事闹得沸沸扬扬。他来了,起身回答问题。
于是,我叫起那个代答卷的学生,问他上周是否来上课了。你有事,或者不喜欢我的课,完全可以不来,但是不该弄虚作假。
我掌握了他分析时和回忆时的行为特点,就改变话题,问他上周有没有来上课。他犹豫了一下,回答说来了。他回答说来了,但是神态很不自然。那天,我正好带了两本《法学家茶座》(第44辑),卷首语是我写的大学教师应该讲什么(我主张应该讲真话),就送给了那两位学生——不是奖励,而是希望他们在十年之后依然记得今天发生的事情。
今晨,我又在搜狐网上看到一则新闻,标题是15名中国留美学生涉替考被诉,或最高面临20年监禁。在一次课上,我随机地要求学生做了一次小测验。
我问他,你知道我为什么问你这个问题吗。更为重要的是,我发现他在回答这些回忆问题时表现出来的却是分析问题的行为特征,因此我推断他是在编假话,而这也验证了我关于代答卷的判断。
下一周上课的时候,我讲述了一个美国法庭辨认的错误,并且让学生分析这个错误的原因。然后,我又让他回忆看过的美国电影或电视剧中有关法庭审判的场景,也观察他的行为反应特征。
我说,其实,没来上课,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这说明有一个学生代替另外一个没来上课的学生写了答卷。我先是引导他分析这个问题,同时观察他的行为反应特征。今天我们讨论了刑事错案问题。
今年春季,我给本科生讲《证据法学》。在这种大班课堂上,我认不清学生,所以这随堂小测验也具有考勤的功能,而且是我给学生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
阅卷时,我发现有两张答卷的字迹相似。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不禁问道:为何弄虚作假在我国如此泛滥,以致于高等学府也难保清白?于是,我就联想到一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小事。
我叫了那个可能是被答卷的学生的名字。我认真地比较了二者的书写习惯特征和书写材料特征,基本可以认定是同一人所写。